Top News

中兴新云赖俊杰:数字时代的财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附视频)

IT是基础,DT是目标。

▲ 点击进入,观看视频

2021年5月21日,由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厦门市总会计师协会主办,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支持的“2021 中国财务云创新大会·厦门峰会”在美丽的鹭岛成功举办。中兴新云事业部总经理赖俊杰先生出席本次峰会,并作主题分享——“数字时代的财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我们整理了现场发言视频及文字内容,以飨读者。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数字时代的财务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最近两年财务转型、数字化转型成为热点,很多企业和我们交流数字化,想了解数字化如何实现、财务信息化该如何往数字化去转型。
我有几个观点,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IT是基础,DT是目标

第一个观点, IT是基础,DT是目标。我们要把IT当成数字化转型的基础,DT当成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应该互相制约。

从财务信息化到财务数字化的演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财务单体系统信息化。财务工作围绕会计电算化展开,所有的财务人员都在一个小的系统里做账,完成日常工作。

第二阶段,财务内部信息化。这是会计核算、资金系统、费用报销系统进行打通的一个阶段,也是财务部门一个小循环的阶段。

第三阶段,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最典型的是ERP的应用,从业务模块到财务模块,业务数据可直接生成相应的财务凭证,促进了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

第四阶段,财务共享服务。中兴在2005年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信息系统,能够覆盖更加全面的业务场景和业务流程,对传统的ERP做了很好的补充,使财务部门能够线上实时更高效地进行业务处理。所以ERP和共享服务中心共同完成了全业务的联动,完成业财的转换、业财的连接。

第五阶段,智慧财务。通过RPA、OCR、NLP、知识图谱、数据技术等技术工具进一步提高财务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程度,提高数据采集能力,提高整体运算规则的算法算力。

可以看到,在此过程中,IT和DT之间是相辅相成的。IT是工具,有自己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应用架构,能够完成日常工作的流程处理和业务处理,这个过程中已经能够很好地储存数据了;DT是通过数据采集、计算和建模完成整个数据建模和分析的一个功能,所以“IT是基础,DT是目标”

二、管理好企业的交易数据

第二个观点:一定要管理好企业的交易数据。

企业有四类数据:

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管理的是人员、供应商、客户、会计科目等一系列信息。一个员工进入公司就产生了一条人员信息,这个人员信息基本不会变,只会有一些状态的改变,例如人员调动、离职这个状态会变。

业务数据。合同信息、订单信息、入库信息都是我们的业务数据,这部分是给到财务进行业财联动的一些信息。

交易数据。合同的交易、收款的协同、费用的支出以及每一个合同的付款计划在过程中如何去付款等一系列数据属于交易数据。

结果数据。凭证数据、报表数据、档案数据都属于结果数据。

为什么强调要把交易数据管理好?

结合整个财务以及业务各个系统之间的整体架构来看,底部是业务层,涉及供应链、合同、销售等一系列系统,储存的是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中间是核算层,我们建议企业把核算层分成前、中、后台的方式——前台属于业财连接部分,中台存储的交易数据,后台存储结果数据。最上面一层是管理层,对结果数据和基础数据进行分析。

过去,核算层的交易数据往往被丢弃了,在传统的财务日常工作中这些交易数据都是纸质档案,未来我们需要把整个交易数据管理好、拆解出来,让每一个结果数据都能通过交易的路径连接到业务源数据。

三、系统架构的两大核心设计思路

第三个观点,系统架构设计的两大核心设计思路:中台、低代码。

(一)中台

中台大家听过很多,有财务中台、财务能力的中台,也有人谈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等。

在日常业务和财务的流转过程中,前端所有的业务元素通过财务的审核,最终会生成三张表,我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并且进行报表合并。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是在逐步流失的,所有的合同信息、订单信息再找不回来了。每一次业务交易的数据,在流程中需要标签化,并且在中台将这些信息沉淀下来。

现在很多企业说建财务共享,不是想单纯地把费用集中起来,把核算集中起来,资金集中起来,更多是希望共享中心建成以后成为一个数据中心,数据通过共享处理的过程标签化,把业务和财务连接起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业务在处理的过程中,是需要通过中台的设计思路,把数据、流程、业务全部贯穿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把数据关联好,要有一个数据中台。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中台思路,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去定义自己的技术中台路线。比如需要通过数据湖、AI、Redis等一系列的数据插件去帮助管理数据中台。未来,数据的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很重要,因为以后所有的供应商通过软件进入企业的时候,先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中台去管理。

数据中台在沉淀过程中,要把共享、业财、业务系统等外围系统进行打通,实现业财转换连接。当然这个过程还是比较长,我们目前要做的是把业务数据和基础数据、财务数据、结构数据管理起来。

(二)低代码

低代码,可以简单理解为不要使业务工作被一套工具给绑定了。现在很多财务人员用的信息系统,使用中如果有新的需求,都需要开发人员去编程、写代码,其实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通过低代码的方式实现,财务人员可以自己通过配置的方式来实现一些新需求。低代码强调的是,需要一个敏捷型开发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地响应业务变化,并且新的业务能快速通过平台实现对接。

低代码平台可以更好地优化用户体验。我从事IT工作十多年,发现我们财务部门做出来的系统,对业务人员来说却很麻烦,一个表单中所有的信息都要业务人员手工去填写。所以在设计系统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找到每一个界面的使用者,关注他们的使用体验。比如员工使用的是填报界面,需要的是简单、易用,尽量减少手工填报,多用无感采集;业务领导使用审批界面,需要移动、实时、方便;财务人员使用审核界面,需要高效、自动、智能;领导管理者使用查询界面,需要信息实时、精准。

不同的角色对信息系统和中台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通过价值的量化,对系统进行价值体系化。系统需要记录每一个角色的操作记录,对员工进行画像,要知道这个系统到底是哪一类人群用得最多,并且能够分析他们的操作行为。低代码平台会基于采集到的操作数据,利用科学的行为分析模型,提炼出用户体验改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角色下交互页面的设计,系统优化让数据说话。

信息系统要有表单自定义的能力。未来所有的业务都是通过表单自定义的,并不是通过一些新的开发元素或新的工具支撑,所以中台和业财一体化需要有一个能够快速迭代或者能够设计出表单的能力。低代码的单据设计器可以实现这些,通过可视化单据引擎,可快速对表单进行配置,轻松应对业务变化。

有单据设计器还不够,因为财务有大量的规则,企业有不同的管理规定,有合规要求,有八项规定……要把这些内容植入到系统,我们就需要有一个财务自己能去模拟的规则,通过规则引擎快速地配置出来,完成规则植入和表单进行兼容。规则引擎可以方便快速地修改业务逻辑,快速响应业务部门的需求。

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灵活的会计引擎,放在中台与前端不同的业务系统、不同的业务元素做对接,通过统一设置业务类型,将各外围系统的会计信息生成规则进行统一,确保产生的财务信息的一致性。

整个业财部分、整个平台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小模块,它是一个大而全的全业务的管理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个日志平台,实现全局的日志搜索功能,助力快速对系统问题进行定位,提升问题处理效率。同时,我们应该对这个系统做一个全局的监控,监控数据库、流程、业务等,及时反馈到系统;还需要有一个报表自定义平台,通过共享的方式,把管理报表分析出来。这些功能低代码平台都可以实现。

四、系统功能的三大关注点

第四个观点,系统功能的三大重要关注点:连接、智能、采集。

第一个关注点,连接。所有的业财平台,所有未来的数字化转换都和连接离不开。大部分共享中心的接口数都达到80-300个,它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连接,还涉及和企业外部的信息的连接,所以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去做接口管理。

要做好连接,财务的信息系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首先需要有一个接口平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门户去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数据湖的概念,把业务的元素、业务的信息引入财务的数据湖里面,同时结合业务管理模式、数据管理模式和财务做对接。

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多板块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更依赖于接口的标准化,对应不同的业财、不同的业务系统需要有一个标准的API接口方式去管理这个接口。

第二个关注点,采集。如何把数字化做好和采集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们的发票、合同、订单这些元素到现在还是纸质的居多。如何把这些纸质载体上的元素最小化地采集出来,是我们做数字化转换中很重要的一点。

在采集过程中,OCR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但是现在我们希望能做AI OCR识别,不要依赖于一套OCR去识别,尽量依赖多套OCR去做补偿识别,补偿识别以后OCR精准度会非常高。

另外,NLP能够帮助我们把一些非制式的信息通过语义识别的方式抽取出来,比如合同,只要上传相关的合同信息、订单信息、影像信息,系统自动会把整份合同全部识别出来。

第三个关注点,智能。有了数据,我们结合规则的设置,通过智能的方式能够完成高效处理。结合前端的采集,智能审核可以落地到整个财务共享平台,通过影像信息以及智能审核的要点去实现智能审核的联动。我们目前给很多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搭建的信息系统,都已经结合智能审核的方式去做日常审核。

从IT到DT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数据的标签化。我们把数据湖引入进来以后,会对每一个数据进行属性标识。结合数据标签化,每一个算法和算力的制作都是一个个建模,来完成每一个算子的平台搭建。最后,结合企业自身的采集、连接、智能以及不同的场景,才能完成数字化的转型。

希望我们中国企业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也希望数字化的场景越走越通透。

这是我今天带来的分享,谢谢大家。